因为爱情aa 发表于 2022-5-24 14:32

周国平:我读书的“三不”主义



我读书的方式和习惯有三个特点,可以叫做三不主义。

第一,不务正业,博览群书;

第二,不走弯路,直奔大师;

第三,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01

第一个特点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当然,博览群书是一个好听的说法,我的意思是我不受自己专业的限制,什么书都看。

从上高中开始就是这样,上大学就更是这样,我上的是北大哲学系,其实我大量看的是文学书。

从我当时读书的比例来说,课内花的时间非常少,也就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课外书,而课外书里面一大半都是文学书。

我自己觉得,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没有谁规定你必须干什么,我考上了哲学系,后来哲学成了我的专业,这完全是偶然的,我没有必要受那个限制。

实际上读文科,文史哲真的是不分家的,没有严格的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让自己完整一点,没有必要受专业的限制。

这一点到后来也没有变,离开学校以后,我在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哲学工作,我们所对我仍然有这个评价,说周国平不务正业。

当然我也搞哲学研究,这碗饭还是要吃,比如写过关于尼采的著作,还翻译了尼采的一些作品。这是我的专业,我也做,当然也是喜欢,和我的爱好是完全一致的。

在这之外,我还写了很多所谓的哲理散文,别人问我,你到底是作家还是学者,我说这重要吗,一点儿不重要。

我首先是一个人,我怎么做舒服,觉得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活着,我就怎么做,这是我的一个主要的标准。

02

第二个特点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

虽然我爱读书,什么书都看,但是无论文学也好,哲学也好,历史也好,我都是瞄准了经典大师,以看他们的书为主。

我真的感到,那些大师和一般仅仅比较聪明、有点才华的人的区别太大了。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像我这样毕业以后可以说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我都觉得一辈子能够读的书是很有限的,

既然这样,你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比较平庸的书上了,就应该直接去找大师。

其实,经典作品的数量也非常多,够你读的了,这些东西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一般不会让你失望。

当然,经典里面有些书你不一定喜欢,但是你应该也一定能够找到你喜欢的,可以把经典作为主要的选择范围,从中找到适合你的好书。

如果你把时间花在从一般的书里筛选,在平庸的书里打转,反而把有了定评的经典作品荒废掉了,这个损失大得多。

03

有的人说经典著作很难读,怎么办?我的办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特点。

我做一个课题,当然必须在相关的书籍上下功夫,认真地弄清楚它们的涵义。

可是,一般的阅读,作为个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即使读的是经典,也没有必要去死抠涵义是什么。

如果在读的过程中你对某些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读不懂,你可以跳过去,或者就似懂非懂地了解个大概。

慢慢的,在这个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你是在受熏陶,你的人文素养是在提高,你理解经典的资源是在不断积累。

这个过程你不知道,实际上在悄悄进行,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读那些书丝毫不困难了,可以把它们当闲书一样读了。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为我所用的过程。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排除做学问这个很实际的目的,不把自己放在学者的位置上,我想读书无非是为了吸取精神营养,让自己丰富起来,让自己的精神素质能够生长得好。

我自己感觉,读书最愉快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你在所读的书中发现了自己,原来你也有这种体验、这个思想,也有这个好东西,跟大师是一样的。

原先你还不太清楚,没有仔细去想,大师促使你发现了这个东西,

把你本来已经有、但自己还不清楚的东西给唤醒了,使它变得清晰了,然后你就可以让它更丰满,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你的精神成长的过程。

所以,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愉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国平:我读书的“三不”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