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东西为什么要反复讲才能“知行合一”?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作者舒生
学问学问,到底学什么?到底问什么?针对这个问题,王阳明在《书魏师孟卷(乙酉)》中说了一段很精辟的话: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是故致良知之外无学矣。
照王阳明的看法,除了“致良知”,世间便没什么值得学的了。而王阳明所谓的“致良知”,照我们一般的看法,不就是一切按自己的良心去做就行了吗?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聪明洞达如王阳明为何要反反复复讲?
由于王阳明讲学后期,反反复复只讲一个“致良知”,确实惹得一些弟子感到厌烦。按照他们的想象,像圣人这样的人,不是应该讲点高深的东西吗?但王阳明偏偏在“良知”上叨叨叨个不停。所以有弟子便忍不住质问:“老师,你怎么翻来覆去就是讲‘致良知’呢?不能讲点新东西吗?”其言辞中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了。阳明听了则反问道:“除了致良知,还有什么值得讲的?”
“良知”乃孔门正眼法藏。“良知”之于人生犹树根之于树。根都没有,还能长什么?对王阳明来说,“致良知”不仅是为学的根本,还是使人向善的方法论。知道这个道理似乎并不难,但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将“致良知”的哲学思想贯穿生活?
为什么我们很少能在生活中遵照自己的良心生活?我想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我们对良心的理解太肤浅,导致执行不力;或者我们所谓的按良心行事,不过是自以为是;或者我们想按照良心办事,但“现实”更强大的力量让我们觉得按良心办事要吃亏,不值得坚持……但现在抛开这些原因,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即重复对“致良知”之不可或缺。
这里说的重复,有两层含义,一是反复强调不使拥有对象丧失,二是反复强调以强化拥有对象。良知天生就有,但容易为各种欲望和诱惑所遮蔽所以需要反复“致良知”。良知虽然人天生就有,但还需要强化,也就是说,良知不是一个现成的东西,它需要在反复操练不断深入、细化、扩大。总之,“致良知”之初,像其他技艺的习得一样,重复是完全必要的。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反复的作用。网上说“将一本书读上100遍,没有不成大器的”,这也是反复的力量在发挥。
反复强调的作用可谓潜移默化,牢不可破。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就有一句很雷人的话:“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这里使谎言成真的,恰恰就是重复的力量。这也是媒体或政客惯用的伎俩。但错不在反复强调,而在于反复强调什么。
反复强调恶,就容易与恶结盟;反复强调善,就容易与人为善。所以王阳明非常重视“为善去恶”的修养功夫。
进一步看,为什么反复做效果会更好?道理很简单:习惯的力量。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指出这点:“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而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重复多了,才会习惯成自然。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致良知”上下功夫,必得经常反躬自省不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