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社区网

  • 13805222271
  • 打造本地最大生活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385|回复: 0

怎样获得真实而持久的幸福?积极心理学之父的科学见解,令人叹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人都渴望获得幸福,但幸福似乎就爱跟我们躲猫猫,你越是追求它,它越藏得严严实实。朋友圈经常刷屏的感叹人生不易的文章,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幸福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何其稀缺的灵魂资源。

既然人生非常不易,我们能获得幸福吗?过去对这个的回答,主要是宗教和哲学来完成的。比如佛家就认为,众生皆苦,最好是消除欲望,过一种无欲则刚的寂灭生活,如此方能超脱六道轮回,远离人间苦海,直抵六根清净的澄明境界。

但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对幸福的研究如今俨然成为一门显学,特别是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在其著作《真实的幸福》一书中,通过科学实证和专业性反思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获得幸福的真谛,见解深刻,令人叹服。


d1.jpg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中译本

01

幸福的好处比你想象得多

虽曰“众生皆苦”,但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与幸福无缘。事实上每个人都对幸福有切身体验,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好好想想幸福的价值。塞利格曼教授告诉我们,幸福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幸福指数高的人往往更健康、更长寿、更聪明、更乐观、更自信,朋友更多,人际关系更和谐,事业更容易成功,爱情和婚姻更美好。遗憾的是,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曾深思过幸福的价值,或者只有肤浅的直觉认识,因此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02

幸福的误区

什么是幸福?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的回答,很多人都陷入了误区。

误区一:有钱=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陷入了有钱幸福论的宿命,没钱成了我们不幸福的最大借口。这不是说钱不重要,而是说钱对个人幸福的影响其实远没有人们通常以为的那么大。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后,幸福并不会随着金钱的增多而正比例增长。一项针对全球40个国家人民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果显示,购买力强的国家,人民生活满意度也高,比如富庶的瑞士就比穷困的保加利亚人更幸福;可一旦国民收入超过人均8000美元,财富的增加就不再能增加生活的满意度。20世纪的后50年,美国、法国和日本实际购买力翻了一翻,但生活满意度却没有什么变化。

拿当今中国人和美国人来说,美国人确实普遍比中国人富有,但中美财富的差距并不等于中美幸福的差距。美国虽然很富有,但它同时也是个压力山大的国家,个人精神问题的比例绝不比中国人少。

横向比较我们的生活:当今中国的GDP已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但一项研究显示,当今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并没有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么高。

我们可能以为像比尔?盖茨、贝佐斯、马云、李嘉诚这样的顶级富豪要多幸福就有多幸福,但实际上跻身《福布斯》富豪榜前100位富人,也只比普通美国人幸福一点。

所以千万别把有钱与幸福完全等同。那些把个人幸福完全寄托在金钱上的人,反而更不容易获得幸福。

误区二:成功=幸福

有些人不那么看重金钱,但特别看重自己“成功人士”的形象。他们把成功与幸福划等号,结果可能像有钱幸福论一样得不到幸福。

成功而不幸福者,大有人在。海明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大作家,最后饮弹而亡;张国荣是极具影响力的歌手、影视明星,不到中年就跳楼身亡;知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抑郁自杀时也才55岁……不少名人在大众看来是人生赢家,却不见得过得幸福。


d2.jpg

47岁跳楼身亡的张国荣

事业有成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与优越感,但幸福并不取决你有多成功。有时候你取得的荣誉会成为你的烦恼与羁绊,作家马尔克斯就抱怨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能像原来那样专注于写作了。

误区三:愉悦=幸福

将愉悦等同于幸福,这可能是最常见的认识误区。愉悦主要是感官方面的,像喝啤酒、开名牌跑车、毒品、巧克力、肉欲、手淫、购物、电视、刷抖音等这类让人一时爽歪歪的事物,更多是给幸福做减法,而不是给幸福加持。

那些沉迷于社交媒体的人(俺就是其中之一),比如熬夜刷抖音,刷的时候是很爽,无厘头笑话、相亲情景剧、撕心裂肺的音乐、走心语录、励志短片……所有这些都能给我们的感官带来强烈刺激,但是在观看它们的同时,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了。事后反省自己刷抖音的收获,会发现自己成长得少,后悔得多,实际上是挥霍了时间。

对男同志来说,手淫可能一时爽,但真的一直手淫一直爽吗?我有一段时间就沉迷于此,每天都会自嗨。但是每次手淫让我爽十分钟后,都会伴随长时间的后悔和对自己的蔑视。

对于剁手党(主要是仙女们啦)来说,购物确实能带来快感,但这种快感有多少理性的成分呢?一件裙子看着非买不可,买回来穿两次就失望地锁在衣柜里,类似的购物经历是不是剁手党都有切身感受?

正所谓自古瓜儿苦后甜,千万别把一时的愉悦当成真实的幸福,不然,不仅节操会碎一地,个人幸福也可能给自己终生剥离。

03

怎样获得真实而持久的幸福?

告别短暂的幸福,如何获得真实而持久的幸福?塞利格曼教授为我们提炼了一个幸福的公式:


H=S+C+V


H代表幸福的持久度,S代表幸福的范围,C代表生活环境,V代表自身可控制的因素。也就是说,个人幸福持久度是幸福范围、生活环境和自身调控综合作用的结果。

S

影响幸福的范围主要有两个因素:

(1)遗传。遗传是幸福的恒温仪,有时候我们会特别高兴或特别悲伤,但它会慢慢把我们拉回原来的状态。我们以为中了乐透大奖的人一定很幸福吧?但一个研究追踪了22名中乐透大奖获得者,结果发现,这些人的幸福指数最终都回到原来的水平附近,获奖并没有使他们比控制组的人更幸福。同样,出了车祸或意外事故的人,一开始可能悲伤透顶,但慢慢也会回到正常情绪水平。

(2)跑步机效应。“幸福的跑步机”会使你很快适应好事情,然后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不再心存感激。当你职位越爬越高时,你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努力带给你的名望和财富不再为你带来幸福,你必须拥有更多、更好的,否则就难以感觉到幸福。但是一旦达到那个层次,很快你又适应了,又去追逐更多、更好的,如此循环下去,你永远也幸福不起来。

对于幸福范围的遗传部分,我们能改善的几率很小。“幸福的跑步机效应”可以通过主观调控得到一定改善,但也不要期望太多,因为这种心理过程是根深蒂固的,其力量往往不比遗传小。

C

生活环境也相当于先天遗传,普通人所能改变的很少。比如,农村与城市的环境差别,发达国家与贫穷国家的社会差别,地区与地区的环境差别,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的生活差别等,这些都会增加或减少我们幸福的持久度。人的幸福确实会受到生活环境限制,但即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其不幸的环境,它的影响也不是决定性的,所以当你决定提高你幸福的持久度,不必纠结于此。

V

一个人要获得真实而持久的幸福,对自身因素的调控非常关键。在《真实的幸福》第5、6、7章,塞利格曼教授总结了幸福的三个法则: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沉湎过去害处多,童年不是一生的诅咒,查看过去的伤口不利于愈合,学会感恩与宽恕,生活会变得更好。

    未来不全像你想象


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往往会融入我们的主观想象,所以经常偏离事实。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的乐观程度,做个理性的乐观者,警惕悲观思维搞小动作,凡事往好处想。

    抓住现在的幸福


让自己处于愉悦状态,尤其是高层次的愉悦,可以获得深层满足感。愉悦的最佳状态是“心流”状态,其做事特点包括具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即时反馈、全身心投入、控制感、忘我,时间停止等。如果你也能像孔夫子一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那你就进入了“心流”的理想境界。

“心流”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自我培养习得。打网球、智慧交谈、阅读哲学、下象棋、画画、弹钢琴之类的爱好有助于培养“高心流”状态,像看电视、打游戏、沉迷社交网络等做法则不利于培养“心流”状态。


d3.jpg

04

真实而持久的幸福源自人的美德

在《真实的幸福》中,塞利格曼教授专门强调了美德对幸福的重要作用。一般印象中,美德与幸福好像关系不大,但实际上,美德才是一个人获得真实而持久的幸福的源泉。

塞利格曼教授和他团队一起,广泛查阅世界各种文化经典著作,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富兰克林、《圣经》《古兰经》《奥义书》《论语》《道德经》、佛教经典、日本武士道等,总共找出了200多种美德,研究了世界3000年历史的各种不同文化后,归纳了六个接近幸福且放之四海皆准的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

六个美德有些抽象并且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塞利格曼教授对应六个美德总结了获得幸福的24个优势,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道德优势,从而在生活中运用它们。

知识与智慧

六种途径可以展示智慧:


1、好奇心、对世界的兴趣

2、喜爱学习

3、判断力、判断力思维、思想开放

4、创造力、实用智慧、街头智慧

5、社会智慧、个人只会、情商

6、洞察力


勇气

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敬仰有勇气的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美德的三种表现:


7、勇敢与勇气

8、毅力、勤劳、勤勉

9、正直、真诚、诚实


仁爱

指与别人,包括朋友、亲戚、点头之交,甚至陌生人交往时的积极表现,主要包括:


10、仁慈与慷慨

11、爱与被爱


正义

这个优势超越了一对一的关系,是你与集体的关系,如你与家庭、与社区、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包括:


12、公民精神、责任、团队精神、忠诚

13、公平与公正

14、领导力


节制

这个美德指恰当地、适度地表现你的需求。一个有节制的人并不会压抑自己的动机,但是会等到恰当的时机去满足它,以避免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节制的主要表现包括:


15、自我控制

16、谨慎、小心

17、谦虚


精神卓越

指的是一种情绪优势,它超越了一己之私,将你与更宏大更永久的东西相连接,将你与别人、与未来、与进化、与神圣或宇宙相连接。主要表现包括:


18、对美和卓越的欣赏

19、感恩

20、希望、乐观、展望未来·

21、灵性、使命感、信仰、宗教

22、宽恕与慈悲

23、幽默

24、热忱、热情、热衷


24项优势每一项都有丰富的内涵,想要全都做好是不现实的,塞利格曼教授建议我们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改正自己的缺点,生命最大的成功在于建立并发挥你的优势。具体怎么做呢?可以向美德的楷模学习,比如海伦凯勒是爱与学习的典范,特蕾莎修女是博爱的榜样,爱迪生是创造力的楷模,苏格拉底是自我控制的楷模,诸葛亮是谋略与忠诚的楷模,圣雄甘地是人道主义的楷模。

成就自身美德的具体方法,一开始若无所适从,可以借鉴富兰克林和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d4.jpg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实业家

富兰克林二十多岁时就总结出十三项美德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他像磨炼技艺一样砥砺品德,将每个美德名目的改进具体到每一天、每一项,不断改过迁善,最终使自己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臻于完美。

十三项美德

d5.jpg

来自百度图片,仅供参考

不贪多,每日重点改进少数几项

d6.jpg

来自百度图片,仅供参考

曾国藩原本天资平平,还曾因为记性差、背不了经文被梁上君子嘲笑,但他啃下“笨”功夫。通过每天勤勤恳恳践行“修身十二条”,他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就,被认为是靠个人修养走上人生巅峰的榜样。

d7.jpg

曾国藩(1811~1872),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日修的“十二项功课”

d8.jpg

来自百度图片,仅供参考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修养优势后,每天在不同场合尽量强化它,可以帮助你得到最多的满足与真正的幸福。

05

真正的美德让人获得最深沉的幸福感

美德的培养并非朝夕可成,它离不开大量艰辛的探索和努力。但是苦尽甘来的幸福感往往也是最深沉的。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从各方面看都是一个没有幸福感的人。他留下的照片没有一张有微笑。维特根斯坦总是神情严肃,情绪暴躁,心情抑郁,对周遭人非常刻薄,对自己更苛刻。他三次自杀未遂。但在临终前,他却对房东太太说:“告诉他们,我过了美好的一生,没有遗憾。”我们可能觉得维特根斯坦临终说的话与他平生的痛苦生活相矛盾,但这种矛盾其实只是表面的。他在智慧探索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赋优势,即使再活一次也不觉得能做得更好,所以这期间虽然充满痛苦,但他没有虚度光阴,最终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维特根斯坦如此,作为美德楷模的苏格拉底更是如此。苏格拉底在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等方面的表现都是典范性的。听到雅典法庭宣判他死刑,他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害怕、恐惧、不安和愤慨,他一如既往地镇定乐观。他一生都在操练美德,一直光明磊落,始终与人为善。当弟子们为他的不幸哀伤哭泣时,他却以他一贯的泰然自若说服他们相信他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d9.jpg

心学大师王阳明一生多磨难,先是被廷杖,随后被贬到当时形同蛮荒的贵州农场,之后戎马倥偬,期间忍受了多少不公的待遇、肌肤的病痛和世事的磨难,但他并没有气馁,始终尽心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临终时仆人问他有什么需要给大家交代,他坦然回复:“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王阳明的遗言显示了他一直言传身教的美德:一个遵循良知尽心尽力活了一生的人,生死皆无遗憾。

06

追寻美德的伟大传统

塞利格曼教授对美德幸福论的研究,重新唤起了一些人对美德的重视。但当前经济导向的社会,美德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了。有些人认为美德很重要,但得等经济条件改善了才能谈道德;有些人则认为美德只是生活的点缀品,没有实际价值;还有些人认为美德已经过时,傻子才会遵循美德生活,我们只需让自己过得舒服快乐就行了。

但是,当美德的力量越来越弱的时候,社会能变得更好吗?孔子曾说社会“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他特别担忧的,看起来我们就处于这样一个社会。无论在学校、职场还是日常生活,美德都是边缘性的存在。当遭遇痛苦,或者想要快乐时,很多人都向外求助,很少有人向内省察自身的德性。

在传统社会,美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它不仅事关社会风气,更是人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古人是将美德当作一股活泼泼的力量,它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于端茶倒水,洒扫应对。

西方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有福之人生,即合乎道德之人生,财富、地位、名誉等外物都是获得幸福的次要手段,美德才是使人幸福的核心。在苏格拉底看来,每天讨论美德对人是最有益的。

有人可能以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物欲横流,其实他们对美德的推崇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受美国伦理学家麦金泰尔《追寻美德》等经典论著的影响,西方近几十年来又掀起复兴传统美德高潮。

我们曾是一个靠美德立国立人的国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哪怕这是装样子,人们装得如此庄严肃穆,也足见美德在古中国的根本性作用。

这里且不论美德的社会价值,单是为了我们自身的福祉,美德就值得人人重视。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幸福如皮,美德似骨。真实而持久的幸福,需要美德来挺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