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诚子书》,是他在58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句话。淡看名利,淡看世俗,无欲无求,也无所羁绊。
正因心中无尘杂,志向才能明晰和坚定,不会被贪念侵蚀,也不会被虚荣蒙蔽。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別裁》中说,淡泊以明志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即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
一幅画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于所画的东西,更体现于画家在这幅画上的留白。如果一幅画,整个画面填得满满的,多半没有什么艺术价值。所以,南怀瑾先生认为人要注意“素”,即所谓的平谈。他说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看起来都很平凡,能做到最平凡的人也是最了不起的。
淡泊之人心中无贪泉,如果一个人品行高洁,心中没有贪婪,那么在他的眼中,万事万物并不会因世人的言语而有所改变。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广州二十里外的石门有一处泉水名为“贪泉”。
传说凡是喝了“贪泉”之水的官员都会变得十分贪,因此那些经过石门的高官小吏没有一个人敢喝,即使天热口渴难当也竭力忍住,以保证自己的清正廉洁。
后来有一个叫吴隐之的人到广州做官,路过“贪泉”,听人说起有这样一个故事,便十分好奇地想去看看。他来到“贪泉”跟前,见那泉水并无特别,只是普通的山泉而已,于是就蹲下去手捧着泉水尽情畅饮。
他的随从见状,大惊失色,赶紧上前阻拦:“大人,这是贪泉,千万不能喝。”吴隐之听罢哈哈大笑,说道:“什么贪泉?贪婪的人不喝也会贪,清廉的人就算喝了也能保持清廉。”
吴隐之上任之后,将所得的俸禄和赏赐仅留部分用做日常所需,其余的全都赈济当地穷苦百姓。吴隐之清廉节俭,率先垂范,不仅让当地的官员们严于律己,不敢贪赃枉法,而且使广州的民风日趋淳朴,百姓也都安居乐业。
德才兼备者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性,以生活节俭来提高品德,并不会因一口泉水而变得贪婪,也不因不喝而保有清廉。所以,真正淡泊的人是在内心保持高洁和坚定,并不随世俗风潮而有所改变。
知足者更明己之志,俗语曰:知足常乐,事实上知足者更明己之志。南怀瑾先生说:“弃天下如弊履,薄帝王将相而不为。”
意思是说,一个人若做到对什么都没有特别的欲求,就不用担心受到诱惑和挟持,因为他没有任何需要。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探望这位老朋友,有人告诉惠子:“庄子要来取代您的相位。”
惠子心存疑惑,两人见面后,谈及此事,庄子说道:“南方有一只鸟叫凤凰,非梧桐而不栖,非甘泉而不饮。有一次,一只猫头鹰正吃着腐烂的老鼠,见凤凰从头顶飞过,非常愤怒地问:你来跟我抢鼠肉的吗?
所以,你的宰相之位,对我来说就像腐烂的老鼠一样。心存淡泊的人,看待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而有的时候,正因为不刻意追寻,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一位年轻人去河边钓鱼,旁边一位老人也在钓鱼。两人钓了一整天。老人收获颇丰,年轻人却一条也没钓着。
年轻人郁闷地问老人:“我们在同一个地方钓鱼,用了一样的鱼钩和鱼饵,为什么你能钓着很多,我却一条也钓不着?”老人回答:“你钓鱼的时候心浮气躁,一心想得到鱼,经常看鱼有没有上钩,鱼儿都被你吓跑了。
我钓鱼的时候心中只有我,没有鱼,不焦躁不着急,鱼儿感知不到我的存在,也就不会被吓跑了。”老人性情淡泊,鱼来我不喜,鱼去我不忧,心静如水,没有欲求,反能得鱼。
所以,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需要有一种放弃欲望的清醒,保有明确的志向,这样才不至于被欲望所牵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