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维模式的特点与短长
作者杨均明
要理解西方人逻辑思维框架与我们有何不同,就得先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前面已经说到我们奉行一套阴阳哲学体系,这不但是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我们的方法论。在我们理解的世界里,有两种或多种力量一直在竞争斗争,他们共生相克、有妥协平衡、有退让中庸,这都是我们三千年来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但最好是置对手于死地,唯我独尊。也有智者认为双方是相互依存的,中庸是必然的选择。
三千年来,我们的思想成果主要是在为这一阴阳哲学做注释,有智慧但没有真理,有感悟但没有创新。
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当我弱势时可以苟且偷生、唯唯诺诺、中庸隐忍,当我们强势时就可以为所欲为、气吞山河,所谓的强弱势也。我们的哲学是阴阳,我们的军事止于奇正、虚实,我们的现代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也离不开放水、收缩。这样的二元论的思维模式,是理解中华文明的核心密码,是我们的生存基因。
这套世界观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适应能力,就像抱着的两条鱼,任何一方随时要适应对方的变化,活下去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我们不惧变化,认为变化就是生活的本质,我们也随时准备着适应世界的变化。这决定了我们的文明可以延绵不绝。
其次是它的包容性,我们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自身存在的前提是对手的存在,所以适度的中庸退让是我们理性的选择。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和文化能像我们一样,是从心底里认同与敌人是可以共存的。我们明白一个对立体消失后新的对立体就会立刻出现。
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的能力,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缺点。为什么会缺乏创新能力,这一点要和西方的逻辑文明对立起来比较,后文我会专门讨论为什么创新是也只能是逻辑思维体系下的必然结果。
其次是缺乏可操作性,我们的知识主要通过人的经验相互传授的,缺少明确的规范和可操作性。还有就是缺少长期效率。毫无疑问,我们的哲学体系具有极强的短期效率,我们随时会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正因为这样,我们很难做出一个长期的计划、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即使有这样的目标或规划,一旦遇到变化,也会变得面目全非。即使达到了设想的目标,一定是事情本身演绎的结果,而不是规划出来的。
所有人都追逐眼前的利益、适应短期的变化,导致没有人可以做出长期的安排,劣币驱逐良币是必然的结果,除非引入强制的手段。 |